“文明互鉴系列讲座”(67):罗敏研究员谈“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与创新中共抗战史研究的方向

发布者:中外文明交叉科学发布时间:2022-12-03动态浏览次数:110

2022121日晚,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共同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敏做客“数字史学系列讲座第三讲“文明互鉴系列讲座”(67),进行主题为《“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与创新中共抗战史研究的方向》的讲座。本场讲座采取线上形式,由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执行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主持,多所高校师生近三百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罗敏老师介绍了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之缘起与发展现状。罗敏老师提到,中国抗战史学界的数据库建设落后于时代潮流。建立一个收集、整理、传播的抗日战争历史文献的数据平台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在发展现状方面,老师详细介绍了平台已上线文献资源概况、访问人数等信息,如今抗战文献数据平台文献资源总量已提升至3500万页超过日本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成为东亚乃至整个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公益文献平台。

接下来,罗敏老师介绍了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中有关中共抗战之史料。平台特别设立“红色文献”专题库,“红色文献”不是一个独立板块,而是在一个主题下汇聚不同种类文献的综合,是平台向“研究型”数据库探索的尝试。包含数量庞大的图书、报纸、期刊以及各类新增特色文献,如各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汇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冀中人民抗日斗争专题库等。

而后,罗敏老师讲述了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与数字人文实践,首先简要介绍了数字人文的现实意义,指出数字人文是未来人文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继而详细介绍了平台的数字人文实践,包括建立“汇多库于一”综合性数据平台、倡导公益开放,避免重复建设、建立结构化的史学类型元数据加工行业标准、开发“云著录”系统、引入新型图片格式和阅览前端使用IIIF技术。这些实践创新了抗战史料征集的路径与方法,并且拉近了史料与学者、民众的距离,创新学术产品服务社会的方式。

最后,罗敏老师说明了创新抗战史研究的方向与可能,包括突破“民国史”、“革命史”的学科壁垒,推动整体史视野下的全景式抗战史研究;突破单方面依靠中方史料的局限,推动国际视野下的多国史料互证的抗战史研究转向;挖掘数字技术的可能性,拥抱长时段思维,深化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作用的思考。

在自由提问环节,各与会校内外师生进一步围绕相关问题向罗敏老师请教,罗敏老师进行了细致的回答。

(撰稿:王语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