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系列讲座”(62):林建武副教授论列维纳斯伦理思想中的实践概念

发布者:中外文明交叉科学发布时间:2022-11-29动态浏览次数:23

20221125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和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共同主办的“南开道德哲学讲坛”第四讲“文明互鉴系列讲座”(62)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的林建武副教授主讲,主题为“论列维纳斯伦理思想中的实践概念”。南开大学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曹钦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外国哲学教研室张俊国老师担任评议人,钟汉川教授等一百余位听众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林建武老师简要介绍了列维纳斯哲学的基本特点。林老师指出,纵观列维纳斯的整个哲学生涯,其核心工作就是寻找一种能够对“另一个”打开的伦理学;而如果使用实践哲学的概念,那这种伦理学无疑是一种超越的“实践哲学”。

林建武老师继而将列维纳斯与胡塞尔在实践问题上的观点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属于“同路异途”,即方法上的一致与目标上的不一致。列维纳斯一方面认为,胡塞尔处理实践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是可以被借鉴和发展的;若要以某种哲学的方式来言说“超越”“无限”和“他者”,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能够做出贡献的。但另一方面,他对胡塞尔处理实践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和想要达到的目标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胡塞尔对实践问题的知识化处理,导致心灵本当具有的丰富议题全部错失。林老师认为,这种目标上的不一致,部分是因为列维纳斯认为两人处理的对象不同,至少是因为两人对处理对象的性质持不同的看法。

林建武老师进而指出,列维纳斯与康德在实践哲学上属于“同途异路”,即列维纳斯与康德不同的是从事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而列维纳斯会认同康德从事实践哲学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林老师认为,列维纳斯对康德的认同点在于,康德的工作隐含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可能性,同时也颠覆了传统哲学将行动建立在知识之上的立场。两人的不同之处则是在实现“善”的过程当中,究竟是以理性(实践理性)的方式来评判超越者,还是从我们与超越者的关系出发来审视我们的理性。

最后,林建武老师回顾了列维纳斯对亚里士多德“破门而入”(l’entreépar la porte)的描述。林老师认为,在列维纳斯看来,“破门而入”的是“无端者”,即超越的他者;而在我们与“无端者”的会面之中,“严格意义上的善”发生了。也就是说,“破门而入”带来了“善”。

在讲座中,林建武老师以胡塞尔、康德和亚里士多德为参考系,简要勾勒了列维纳斯的实践概念及其可能的理论意义。林老师得出结论,认为列维纳斯的哲学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实践哲学”。在这种实践哲学中,最重要的“行”是担当,它是一种被动性,我们无法在这种被动性中先行假定一种“主动性”,在此框架下,“人世间的行与知”也应是从这种“易受感染性”中“求出”(faire dériver)。

演讲结束后,张俊国老师对林建武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并与林老师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交流。在讨论环节,林建武老师针对现场同学们和线上听众提出的“胡塞尔和列维纳斯所提到的实践概念是否相同”、“能否将列维纳斯所代表的希伯来传统看作是一种外在超越”等众多问题一一做出了解答。整场讲座气氛热烈,讨论深入,给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体师生们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南开大学哲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