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系列讲座(110):陈红民纵论海外文献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发布者:中外文明交叉科学发布时间:2024-03-15动态浏览次数:21

315日上午,历史学院饮冰室(117教室),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红民,为南开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主题为:海外文献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江沛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陈红民教授以一个与在座同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好论文的标准有哪些?”为引子。他指出,高水平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论文,本质是学术创新,而创新要在新史料、新理论与新方法、新观点中至少占有“一新”。就新史料而言,包括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史料在内的海外文献,恰恰能为我们在上述方面有所创新提供资源与参考。

切入正题后,陈红民教授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海外文献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

一、介绍了海外文献的基本作用。除为人熟知的参考文献与重要史料外,陈红民教授强调了海外文献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和海外学界的理论和观点开展对话提供了渠道。他提示在座的师生要重视多元化社会催生的多元理论,推荐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并以《施剑翘复仇案》一书举例,展示了一种生动的、突破唯一指向的历史书写方式。陈红民教授认为,海外的学术观点值得借鉴,并鼓励同学们从学理角度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和批驳。

二、陈红民教授谈论了海外史料对于论文写作的特殊作用。他先是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外国史料类型,包括在华外国顾问史料、长期在海外工作与生活的中国人物史料、中国人对外捐赠史料。继而以俄罗斯保存的中共党史史料、英国保存的清末海关史料、美国保存的胡汉民、蒋廷黻史料为例,指出其所具有的稀缺性和利用的便利性。他强调国外史料所展示的第三者立场值得重视。

三、陈红民教授分享了自己运用海外文献的经验。他介绍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和蒋廷黻资料、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资料、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韩国国家记录院档案等多个海外机构的史料收藏情况,并介绍了自己利用这些史料形成的学术成果,便于大家理解如何使用这些史料。

最后,陈红民教授抒发了自己利用海外文献的几点感想。他认为,海外文献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史料,能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此外,查阅资料的经历本身,也是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红民教授希望在座的各位师生开阔眼界,对待学术和史学研究时放眼世界,期待“全球视野”一词早日取代“海外文献”。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2023级中国史学科硕士生金傲寒)